崆峒山,他上辈子来过一次,只不过他来的时候和现在大不一样,那个时候旅游业已经很发达了,许多地方都经过了改造,再加上那个时候是盛世,自然香火鼎盛。
可是眼前,这地方经过了五代十国时期的战乱,已经十分破败,就连山道上也是杂草丛生,不过还好有道士们上下山,还保留着一条路。
当然那些有标记性的地方他现在也不好找了,毕竟现在的建筑和前世的建筑是不一样的,不光是建筑的类型和风格,数量都不一样,就连各建筑所在的位置也有很大的区别。
所谓的秦始皇西巡处和黄帝问道处之类的地方究竟在哪儿?现在也不知道了,不像他上辈子来的时候,还在某一个地方立一块石碑,说明这个地方究竟是谁留下的遗迹。
当然现在即便是在这个地方立这么一个石碑,他也并不会相信,毕竟几千年过去了,鬼知道这地方有没有变化。
至于凭借着地形来判断,当年的某个石碑在现在什么地方,也是不可靠的,因为后来的景区建设掺杂了太多的因素,许多石碑都是随地立的,或许就是领导觉得这个地方顺眼,就在这个地方立一块石碑说他就是黄帝问道处,那肯定就是黄帝问道处了,鬼知道黄帝来崆峒山的时候,究竟是在山顶还是半山腰?
这一点,杨文青有深刻的感触,他记得在自己的家乡,一座山上有一个地方本来是两汉时期得陇望蜀的隗嚣留下的遗迹,结果后来那地方居然变成了道教的一座庙,在里边供奉了一个关老爷。
类似的例子还有许多,比如敦煌莫高窟本来是佛教的遗迹,清朝末年的时候居然是一个道士在看管着,偏偏的这个道士在死了之后,又按照佛教的礼制,给自己弄了一个舍利塔。
没错,这个道士就是王圆禄。
所以,之前的知识和记忆在这座山上现在都没有任何用了,他现在只能在这里打着旅游的旗号到处乱摸撞大运,反正现在闲着也是闲着,这山上也就二三十个道士,面对着他们这只有高品的队伍,也不会轻易出手。
当然,这样的名山,要是没有高平,那显然是不可能的,可是他们这边也不是省油的灯,好歹也有着一个半高品呢。
没错,就是一个半,踢雪乌骓现在会说话,也能冒充半个高品,只要不出手,还是可以吓唬人的。
一行人缓步上山,一边游玩风景,一边观察。按理说,这山上时不时还是有外人来游玩的,山上的道士对此也并不反感。
经历了五代十国时期的战乱,整个关中大地一直到平凉府,民生也并不好,尤其是经过李茂贞的叛乱之后,这地方当时很多人被强行征调到军队里面当兵,然后又战死了不少人,田地荒芜,经济凋敝,山上的道士们日子也并不好过。
还好这些军阀们对于鬼神还多少有点敬畏之心,这些才是这些道士能够安稳的在这里进行传承的原因。
从后周开始,不知道士们的日子才逐渐的安定了下来,但是也还要靠着自给自足才能够生活下去,这山上山下,荒地倒是有很多,也足以让他们能够吃饱穿暖。
至于信仰什么的,那只是道士里边的高层才有的,低层的小道士,他们期望的只是一日三餐。
如果偶尔有达官贵人或者富商慕名而来,给庙里边多少捐一些香火钱,那就更好了。
庙里边的各位神灵们的香火,基本上都是道士们自己制作的,这些道士们自己采集树林里边的各种香料和树皮制作线香,而且还养了一些蜜蜂,用蜂蜡来制作庙里边使用的蜡烛,这些香火其实并不需要钱去买。
所以,捐的香火钱大多数都被道士们用来置办自己的衣服了,没办法,虽然说山上几十个人就是一个小社会,许多东西可以自给自足,但是这衣服要完全做到自给自足还是不行的,总不能让道士们光着屁股去开荒种地吧,那也是对格外神灵的不敬。
山上也会养一些蚕,也会种一些麻,但是到了冬天,麻布做的衣服对于道士们过冬还真的是一个挑战。
杨文青他们上山来,一看穿着,显然都是有钱人,小道士自然异常热情。
“几位爷可是游览山景的吗?小的愿意给个各爷带路。”
杨延玉很想说一声不用管我们,你请自便之类的话,可是杨文青却抢在他之前开口了。
“好啊,这位小道长不妨领我们先去拜拜山上的各位神灵。”
“那行,我先领各位到三清殿,参拜一下三清祖师。”
小道士说完看了一眼,杨文青他们似乎还有话想要说,却没有说出口。
但是杨文清很清楚小道士的意思,只不过这小道士为人淳朴,不好意思说出口罢了,无非就是想要点香油钱。
他能看得出来,小道士穿的衣着还是比较单薄的,接近10月的崆峒山,天气已经很冷了,身上单薄的几件麻衣显然不能阻挡深秋的寒气,再加上小道士的修为还比较低,也就是刚刚踏入武道的样子,强忍着没有让牙齿打颤。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
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:衍墨轩书屋(m.ymxshuwu.com)我在天波杨府修仙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